桂建函〔2019〕124號
各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為了貫徹落實全區鄉村風貌提升工作調度會議精神,組織各地學習借鑒區內鄉村風貌提升工作先進典型案例經驗,提升廣大干部群眾推動鄉村風貌提升的實際操作能力,現將崇左市、浦北縣、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及崇左市江州區江州鎮保安村叫豆屯的經驗做法轉發你們。請各單位組織相關人員結合實際認真學習研究,推動當地鄉村風貌提升工作盡快取得成效。
附件:⒈ 堅持群眾主體扎實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行動
⒉ 堅持黨建引領、群眾主體 全力推進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
⒊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助力鄉村風貌提升
⒋ “后進屯”向“后勁屯”的蛻變
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19年4月18日
附件1
堅持群眾主體 扎實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行動
——崇左市人民政府
崇左市委、市政府自組織實施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以來,在開展規定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探尋屬于自身的“崇左故事”,突出崇左市本地特色,分類施策,堅持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目前,崇左市鄉村風貌提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提高認識,堅持高位推進,強化隊伍建設,健全工作機制
崇左市將鄉村風貌提升工作做為市黨委、政府重要工作加以推進。多次召開鄉村風貌提升專題研究會,針對工作中遇到的瓶頸問題,科學研判,明確下一步工作具體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成立了崇左市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工作推進組,對優秀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進行調研。根據崇左市農村發展實際制定出臺工作方案,明確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實施步驟等內容;印發工作任務清單,細化任務分工,利用績效考評杠桿,自上而下推動工作落實。同時,要求所轄各縣(市、區)均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辦公室,制定出臺相關工作方案,明確由各縣(市、區)黨委和政府作為責任主體,統籌推進轄區內鄉村風貌提升各項工作。
二、認清形勢,準確把握鄉村風貌提升工作要求,成片成面創建,實現全域推進
崇左市作為全區最年輕的設區市,對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風貌提升等硬任務、硬指標要求,亟需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工作短板。崇左市按照自治區要求,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農民群眾最急需的問題為突破口,補短板、強特色,著力破解制約鄉村建設瓶頸,聚焦與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開展鄉村建設,實現全面推進。
崇左市在2018年組織開展的“四個好”宜居村莊達標村創建活動中,參與競選此項活動的村莊達300多個,參與群眾達10萬多人次,目前建設氛圍仍在持續擴大。中央、自治區的工作部署與群眾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了崇左市做好鄉村風貌提升行動的信心與動力。崇左市在準確把握中央、自治區要求的基礎上,明確扶綏縣、江州區、龍州縣要在全域按照基本整治型、設施完善型、精品示范型分類打造,到2020年底前所有村莊完成風貌整治,基本整治型以上村莊全覆蓋,其他4個縣(市)完成自治區下達的指標任務;要求各個縣(市、區)結合本地特色,打造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片區),扶綏縣、江州區要打造可復制、可持續、有影響力的示范帶(片區),力爭2019年內申請在崇左市召開全區鄉村風貌提升工作現場會。2018年通過開展100個“四個好”宜居村莊達標村競爭獎補活動,崇左全市所有鄉鎮均有3個以上的村莊做到了“三清”以及房前屋后的花化、美化。
三、堅持群眾主體,引入競爭機制,以獎代補促進鄉村風貌提升行動先行先試
崇左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開展“四個好”宜居村莊達標村競爭獎補活動取得的成功經驗與做法,要求各鄉(鎮)第一時間做好鄉村風貌提升行動的宣傳發動工作,特別是利用春節、“二月二”節日期間,印發鄉村風貌提升“三清三拆”指導手冊,要求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走村入戶,廣泛宣傳動員群眾,讓農戶尤其是村屯干部、骨干黨員自覺進行“三清三拆”,營造自下而上“動起來”的建設氛圍。鼓勵群眾參與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崇左市實施鄉村風貌提升行動方案中規定,在項目資金的撥付使用上,為減少成本、簡化程序,村民合作社或村屯工匠可承接鄉村風貌提升行動中的小型公共基礎設施、小型整治項目,符合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可直接把項目資金撥付到村民理事會或村委,減少相關費用支出和耗費不必要的時間。
引入競爭機制。鄉村風貌提升項目的獲得主要采取競爭的方式,哪些村屯的群眾積極性高、參與程度高,就優先考慮哪些村莊。鄉村風貌提升項目建設施工前,村級建設規劃、建管長效機制的落實、產業發展規劃等內容均需經過群眾代表大會討論,經85%以上群眾投票同意后才能進一步實施。此外,為了激發鄉鎮主要領導的能動性,崇左全市計劃開展整鄉推進競爭獎補機制,由鄉鎮書記參加競爭性演講,擇優創建。村屯間的競爭,由村干部或駐村工作隊員參與競爭申報,按三個類型逐級申報獎補資金和項目。
四、創新融資模式,利用好增減掛鉤政策,挖掘旱改水潛力指標,確保實現真金白銀的投入
在鄉村風貌提升工作中,崇左市計劃總投資39.2億元,主要支持規劃編制、村莊特色景觀提升、7項基礎設施和10項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基本整治型、設施完善型、精品示范型村莊建設。整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項目資金7.1億元、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4.6億元,脫貧攻堅三年行動項目資金4.1億元以及農村人飲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廣西2018-2019年建制村通客車等項目資金。資金缺口主要由廣西左江金土公司作為融資主體融資,20%的資本金由該公司自籌,80%計劃與農發行合作融資。要求各縣(市、區)積極配套資金,以群眾自籌、企業資助、社會參與等多元投入方式籌措資金,確保項目順利實施??紤]到資金整合與到位的滯后問題,對于被列為自治區級整縣鄉村風貌示范提升的江州區、扶綏縣,崇左市明確其前期項目的啟動、建設施工所需的資金先由廣西左江金土投資有限公司與對應的縣級人民政府籌措解決。
附件2
堅持黨建引領、群眾主體
全力推進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
——浦北縣人民政府
浦北縣位于廣西東南部,國土面積2521平方公里,轄15個鎮2個街道273個行政村3172個自然村,總人口94萬。自開展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以來,浦北縣堅持黨建引領、群眾主體,挖掘民智、集中民力,扎實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鄉村風貌提升五大行動。截至目前,浦北全縣3172個村屯全部開展了整治行動,共清理垃圾2000多噸,清理溝渠521公里,拆除廣告招牌4836塊,拆除危舊廢棄建筑8.2萬平方米,拆除“兩違”建設2.5萬多平方米。浦北縣的主要做法是:
一、黨建引領,破解“推動不力”問題,實現壓力變動力
浦北縣堅持黨建引領,成立縣、鎮鄉村風貌提升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縣領導包鎮、鎮領導包村、黨員干部包自然村、農戶包責任區”四級聯動,注重發揮各村黨組織、駐村第一書記及農村黨員的先鋒作用,形成支部引導、理事會牽頭、黨員帶頭、群眾主體的工作格局,確保全縣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有支撐。建立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協調解決推進鄉村風貌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制定全縣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作戰圖、進度表,定期聽取匯報、開展實地督查,對全縣各鎮的進度進行通報,不定期召開現場會,加強交流學習。
二、創新方式,破解“顧慮重重”問題,實現由看客變主體
浦北縣堅持把宣傳發動作為推進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的先手棋,創新宣傳發動方式方法,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群眾的內生動力。一是層層召開動員會。利用春節前后的時間節點,浦北縣四家班子領導深入聯系鎮村開展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動員部署。各鎮(街道)也迅速召開鎮級動員會,深入各自然村召開戶主會進行動員宣傳,共召開縣級動員部署會3次、鎮級動員部署會51次、村級動員部署會806次。二是“六個一”深入宣傳。發放《致群眾一封信》,印發一本指導手冊,每個中心村屯設置一個宣傳專欄,每個行政村辦好一臺專題晚會、組織一次現場觀摩,每個自然村屯召開一次以上戶主座談會,全縣共舉辦專題晚會100多場次、發放《致群眾一封信》15萬多份、印發指導手冊1萬多冊、召開戶主座談會3000多場次,讓群眾真正認識到自身是鄉村風貌提升的組織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形成“人心向一、行動向上”的良好氛圍。三是發揮“五老一新”作用。注重發揮農村“五老”的推動作用、新鄉賢的帶動作用,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三合鎮新村村委走馬村理事會理事長組織召開三次戶主座談會商討村莊規劃改造工作,組織拆除危舊房屋2800多平方米,涉及群眾142戶。
三、示范帶動,破解“如何開展”問題,實現優勢變特色
浦北縣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按照“縣有重點、鎮鎮有示范、村村有特色”的思路,以點帶面、連線成片,實現成片成面的示范效果。一是打造“五皇山百村示范片區”。依托“世界長壽之鄉”金字招牌,以國家4A級旅游景區五皇山地質公園為中心,以越州天湖至五皇山旅游公路沿線村莊為線,擴展到周邊村莊,深入挖掘長壽文化,發展健康養生、旅游、民宿、紅椎菌等產業,輻射龍門鎮、北通鎮、白石水鎮、張黃鎮、大成鎮等“五鎮百村”,規劃打造成為長壽之鄉康養片區。龍門鎮塘田村、林垌村充分利用地處五皇山景區的優勢,整合資金973.3萬元大力開展風貌改造,一條集養生、休閑為特色的示范帶初見雛形。二是打造“貴合高速路沿線百村示范帶”。依托浦北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3.27%的生態優勢,以及擁有52個“三品一標”農產品、11個富硒農產品的優勢,以貴合高速(浦北段)為軸線,深入挖掘沿線兩邊“七鎮百村”的鄉村旅游景色和現代特色農業元素,發展富硒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規劃打造成為生態宜居示范帶。目前,浦北縣已成功培育創建21個鄉村旅游點、4個鄉村旅游區,打造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自治區級3個、縣級4個、鄉級16個、村級93個。在打造“雙百示范”的基礎上,要求每個鎮(街道)優先打造2-3個村莊為精品示范樣板試點,為全縣鄉村風貌提升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四、整合資源,破解“后勁不足”問題,實現由被動變主動
浦北縣堅持樹立“一盤棋”思想,著力破解資金投入不足、項目整合難等制約鄉村風貌提升行動的難題,為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行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四個一點”資金籌措機制。按照“財政支持一點、項目補充一點、市場運作一點、群眾出資一點”的“四個一點”模式,籌集資金,形成投入合力??h級專門配套5000萬元作為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的啟動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截至目前共籌集資金1億多元。北通鎮佛新村竹根自然村召開春節返鄉人士座談會,自發籌資25萬元支持本村風貌提升項目,充分體現了群眾對鄉村風貌提升行動的熱情參與和大力支持。二是建設完善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優先把貧困村納入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范疇,突出“缺什么補什么”,在項目建設、資金保障上予以傾斜支持,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提高群眾對扶貧工作的認可度、滿意度。全縣完成農村改廁改廚1.6萬戶,實現85.4%的自然村(20戶以上)通水泥路。三是大力發展“一種一養”特色農業。按照“大產業做強,小產業做特”原則,放大全區農產品主產區優勢,大力發展百香果種植和黑豬養殖產業,安排財政資金1000多萬元用于扶持產業發展,全縣新種植百香果1萬多畝,新增出欄黑豬51萬多頭,以產業興旺促進鄉村風貌提升。
附件3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助力鄉村風貌提升
——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人民政府
蓮塘鎮位于賀州市東郊,距離城區8公里,總面積253平方公里,下轄19個行政村,總人口8.6萬人,交通區位優越,農業資源豐富。近年來,蓮塘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的工作部署,堅持黨建引領、村民主體,以“三清三拆”為抓手,強力推進鄉村風貌提升行動,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環境。
一、科學規劃,精心設計
在實施鄉村風貌提升行動中,蓮塘鎮堅持規劃先行,邀請浙江卓創鄉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的專家,結合實際參與蓮塘鎮鄉村風貌提升的規劃設計。將自然景觀和鄉土文化充分結合,打造核心文化符號,形成“一村一品”,如炭沖村、新蓮村將客家文化、農耕文化和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建設了一批生態景觀塘、小公園。炭沖村、新蓮村先后被評為“廣西百佳村屯”“廣西鄉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廣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廣西三星級鄉村旅游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示范點”。
二、黨建引領,村民主體
在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行動中,蓮塘鎮大力推行八步區出臺的“兩籌兩補”財政獎勵政策,在鎮黨委、村委引導下,各村成立黨員突擊隊、村民理事會和“顧問團”,“三駕馬車”并駕齊驅,“顧問團”主要由本籍的經濟能人,有聲望、外出創業的成功人士等新鄉賢組成,負責做好政策解讀、村屯規劃、群眾思想工作,在村民和政府間發揮“橋梁”作用;“村民理事會”“黨員突擊隊”帶領群眾自籌資金,投工投勞,群策群力建設美麗家園。通過“三駕馬車”把政府引導與村民主體緊密結合起來,制定村規民約和各項管理制度,破解項目建設中遇到的難題,疏導群眾抵觸情緒,讓蓮塘鎮鄉村風貌提升、鄉村建設等項目建設得以如期推進。
三、用活政策,完善設施
蓮塘鎮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解決鄉村風貌提升提供資金保障。2018年以來,蓮塘鎮完成814畝增減掛鉤示范點項目,實現263畝節余周轉指標掛牌出讓收益7902萬元、252畝項目先行使用節余周轉指標以8045萬元掛牌流轉。近年來,蓮塘鎮群眾自籌資金1200萬元,八步區政府按1:1比例安排財政獎補資金1200萬元。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和“兩籌兩補”財政獎補資金,完善了一批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休閑旅游設施,建設村屯道路195公里,籃球場、停車場各26個,戲臺19個,涼亭57個,安裝了太陽能路燈1835盞,實現村屯亮化;鋪設綠化帶1.5萬平方米,實現村屯綠化和美化;興建鄉村安全飲水工程18處,實現飲水凈化。通過用活財政獎補政策,激發了群眾主動參與鄉村風貌提升工作的熱情。
四、“三清三拆”,留住鄉愁
蓮塘鎮結合山形水勢、自然風光,充分挖掘客家文化內涵,塑造鄉土特色休閑環境,積極推進“三清三拆”工作,即清理房前屋后的雜草雜物,清理村屯、道路垃圾,清理溝渠、水塘、河流淤泥垃圾;拆除舊房危房、廢棄豬牛欄及廁所,拆除亂搭亂建、違章建筑,拆除非法違規廣告等,有效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提升鄉村風貌水平,以優美的村屯環境留住詩意、載動鄉愁。近年來,蓮塘鎮共拆除廢棄房子128間,拆除廢棄豬圈、牛欄161處,拆除雜物堆187個,拆除廢棄曬地1870平方米;利用房前屋后和各種邊角地“三廢變三微”,建成“微菜園”138個、“微花園”123個、“微果園”131個,打造了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生態宜居幸福鄉村美景。在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與鄉村風貌提升“三清三拆”工作中,要求增減掛鉤項目設計與鄉村風貌提升“三清三拆”工作相吻合,避免出現更多的變更。如果在推進增減掛鉤過程中,需要拆除的廢舊房子、廢棄豬牛欄等與“三清三拆”需要不吻合,在變更的過程中需簡化變更程序,加快審批速度,提高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五、產業培育,持續發展
蓮塘鎮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發展農家樂、生態農莊等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依托拆舊復墾,增加旅游服務設施建設用地,打造了馬尾河鄉村公園、梔子花基地和一批農家樂等,引入經營管理理念,堅持以農促旅,農旅結合,帶動村民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增辟致富門路。積極引導群眾種植芋頭4500多畝、紅薯2800多畝,同時不斷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產品加工廠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扶持力度,農副產品加工廠對紅薯、芋頭等農產品進行初加工,然后通過冷鏈物流進行運輸,主要供應粵港澳大灣區、臺灣、新西蘭等地市場,既解決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促進生態富民增收。
附件4
“后進屯”向“后勁屯”的蛻變
——崇左市江州區江州鎮保安村叫豆屯
叫豆屯共有115戶390人,多為客家人,其中貧困戶31戶116人;有耕地面積325畝,主要種植甘蔗、芥菜,是遠近聞名的酸菜之鄉;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0258元。叫豆屯現有屯級黨支部1個,6名黨員。
以前叫豆屯是貧困村,究其原因,并不是基礎不好、條件不行,根本原因在于群眾的積極性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一些好的政策到了基層,由于政府較常采用自上而下大包大攬的工作模式,造成基層群眾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叫豆屯種植芥菜、腌制酸菜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因為水質好、品種優,采用原始方法制作,綠色環保,所制酸菜受到一致好評,經常供不應求。過去,叫豆屯每戶的酸菜產量一般為每年12到15噸,由于群眾一直采用傳統制作和經營方法,積極性、主動性發揮不足,過分依賴政府幫扶,在政府大力改善了叫豆屯的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的局面下,酸菜產量和群眾收益仍未得到有效提高。今年,叫豆屯在鎮政府指導下,發展了酸菜加工合作社。
2018年11月中旬,新任的鎮黨委書記到任后,立即組織鎮里的駐村工作組召集叫豆屯群眾開會,布置鄉村風貌提升工作。這一次,改變了以往由政府自上而下大包大攬的模式,主要表現在:一是廣泛發動群眾,自籌資金。鎮政府不再找工程隊,而是轉變工作思想,動員村屯干部發動群眾,群眾每家每戶至少出一個人投工投勞、參加集體勞動,調動群眾參與性。12月初,叫豆屯召開群眾大會落實建設資金,群眾積極響應,累計共捐款1.7萬元,解決了部分資金困難。二是鎮政府提供物料扶持和技術指導。鎮政府根據叫豆屯上報的建設計劃,統一調配物料,比如水泥、紅磚、涵管、砂石等,主要用于排水溝、花池、菜園的修建。并且派出5個有技術特長的工作隊員,負責指導和監管,確保整村風格統一、步調一致。三是推行競爭獎補,先做先得。引入獎補措施及競爭措施,鼓勵先做先得、多做多得;做得效果好的村屯,由鎮里額外獎勵物資。四是建立長效機制,營造良好氛圍,確保村屯長久干凈整潔。叫豆屯積極邀請新鄉賢建立屯級組織,如黨支部、屯級理事會,均由黨員、骨干、積極分子組成,通過他們在群眾中的威望,發動和組織群眾自發自覺開展鄉村風貌改造工作。此外,叫豆屯還制定了村規民約,規定了門前三包、花草管護等要求,經過村民大會討論以后,要求群眾形成遵守共識。針對部分群眾不文明行為,村委建立村民統一微信群,第一時間曝光不文明行為,通過輿論壓力促使其整改,形成群眾之間的互相監督。
三個多月來的事實證明,鎮政府推行的“政府買物料、支部帶隊伍、群眾投人工、社會獻愛心”的辦法模式,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擁護。叫豆屯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通過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實現了“小投入、大回報”
除了個別關鍵的技術工種,比如修屯級廁所、修黨群議事亭等,需要聘請幾個老工匠,給幾百塊手工費外,其他的都是群眾自己投工投勞。經鎮里統計核算,叫豆屯首期啟動投入2萬元,到1月份,因成效顯著,鎮政府追加投入5萬元;加上群眾捐款4萬元,企業捐贈1萬元。資金投入總共12萬多元,絕大部分都是購買物料,成功破除了叫豆屯一直以來的環境“臟亂差”問題。經初步統計,從2018年11月開始,累計有2100多人(次)參與建設。折合市場價,全屯整改投入總價值達20萬元。用12萬元(其中群眾捐款4萬),創造了20多萬元的成果,使“花小錢、辦大事”,“小投入、大回報”不再是一句空話。
二、通過帶動群眾參與,實現了“要我干”為“我要干”
有別于以往的建設項目,鎮政府在開展鄉村建設,“三清三拆”工作前,派出工作組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得到村民認可再開始動工;對于仍處于觀望狀態的部分群眾,主動引導其走訪查看別的農戶取得的顯著效果,以“眼見為實”的方式,號召和鼓勵這一部分群眾加入鄉村建設中。當解決了農村長期以來存在的污水橫流、垃圾亂堆問題,環境變美了、房前屋后干凈了、花草菜園長勢很好,群眾是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尤其是群眾全程參與屯內修建過程,參與性高、獲得感強,很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自發形成共建、共享、共管的良好氛圍。
三、通過“三清三拆”,實現了“不進城就能逛公園”
鎮政府工作組經常進村指導本地村民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把一座座廢棄的牛圈、豬圈,因地制宜改造成黨群議事亭、酸菜制作展示館、大榕樹課堂,大量廢棄的瓦罐、水缸、輪胎轉變成為賞心悅目的花壇、花罐;后山的竹子全身都是寶:大竹用作水塘的護欄,小竹編成籬笆,竹節裁成煙灰缸;拆舊房留下的青磚、廢瓦、片石,重新組合成村頭的迎客碑、擋土墻和休閑石凳。異地搬遷拆舊房、廢棄廚房拆掉后,就地復墾;原本臟亂的雜物堆放點,改建成微花園、微菜園,為群眾打造出既能滿足當下生活又能保留地域特色的現代化新型鄉村,真正實現“不進城就能逛公園”。
2019年春節期間,經由鎮政府組織,在叫豆屯舉辦了籃球比賽、游園活動,吸引了附近村屯上千名群眾來屯里參加活動,并對叫豆屯的鄉村風貌提升工作給予很大的認可。元宵過后,先后有十幾個村的群眾前來叫豆屯參觀走訪,借鑒先進經驗,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