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建函〔2019〕353號
民盟廣西區委:
你委提出的“關于加強廣西特色小鎮建設中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建議”,由自治區政協辦公廳交由我廳主辦,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文化和旅游廳協辦。經我廳商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文化和旅游廳共同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廣西持續推進特色小鎮培育,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016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號),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將特色小鎮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出臺文件政策,落實補助資金,加快推動。2017年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開展廣西特色小鎮培育的實施意見》(桂政辦發〔2017〕94號,以下簡稱《意見》),全面啟動我區特色小鎮培育工作。2018年,公布了45個廣西特色小鎮培育名單(其中有14個為全國特色小鎮)。目前,各小鎮產業策劃研究和核心區建設規劃已通過自治區審查,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籌措資金超過600余億元;有17個小鎮推動迅速,基本滿足培育階段驗收評估的十五項要求,順利轉入建設階段。近期,我廳按照《廣西特色小鎮培育階段動態評估細則》要求,對仍處于培育階段的28個特色小鎮進開展了首次動態評估,其中有16個小鎮評定為合格。
我區在特色小鎮培育中,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見》就深度研究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和產業文化,將文化展示融入到小鎮規劃建設和生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在特色小鎮評選時,我們也一直將民族文化作為遴選特色小鎮的重要依據,優先將民族文化鮮明的申報對象列入培育范圍。在第一批廣西特色小鎮中,以民族文化為基礎或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有三江侗族自治縣柚香小鎮、恭城瑤族自治縣月柿小鎮、東興市京族海洋小鎮、南丹丹泉小鎮等;屬于自治區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的有柳州中渡喀斯特山水古韻小鎮、桂林大圩漓水文化小鎮、賀州市賀街宗祠文脈小鎮、賀州黃姚旅游文化小鎮等;主要產業依托廣西傳統文化(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有興安縣漓江三花小鎮、蒼梧縣六堡茶小鎮、平南縣節慶裝飾品小鎮、田陽縣壯鄉芒果風情小鎮、河池市宜州區天絲小鎮等。
二、對提案所提六個方面建議的答復
(一)關于“明確小鎮建設發展目標,突出產業發展重點”的問題。突出“產業建鎮”,小鎮產業“特而強”是特色小鎮的鮮明特征。廣西特色小鎮的遴選,注重從特色產業考慮。其中,第一批45個特色小鎮中,柳州中渡喀斯特山水古韻小鎮、桂林大圩漓水文化小鎮、北海市潿洲浪漫島小鎮等特色小鎮文化旅游產業突出,其余小鎮在名字上也都能體現出特色產業,如茉莉花小鎮、月柿小鎮、衣架小鎮等。這些特色小鎮的產業都具有特色,有些小鎮的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如荔浦是“中國衣架之都”,年產各系列衣架制品20多億只,衣架產品90%以上出口外銷,衣架生產總量、出口量約占全國同類產品的50%以上。
根據201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國土資源部、原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以及2018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要求,廣西特色小鎮培育進一步強化“產業建鎮”,注重小鎮特色產業定位及發展,在產業策劃研究成果集中審查中嚴格把關,并督導小鎮嚴格按照建設計劃實施。對于文旅型特色小鎮,原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和原自治區文化廳分別于2017年和2018年印發了《廣西旅游型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和《特色文化小鎮創建管理辦法》,自治區新一輪機構改革后,新成立的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編制了《文旅型特色小鎮創建管理辦法》和《文旅型特色小鎮評定標準》,制定了文旅型特色小鎮的建設標準和技術導則。
下一步,對于已進入建設期的特色小鎮,我們將進一步嚴格督促指導各個小鎮按照通過審查的核心區建設規劃進行建設,深度研究挖掘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將特色文化融入到小鎮規劃建設中,保持與自然生態相協調、與民族文化相適應的村鎮風貌以及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筑群落,讓小鎮居民和創業者既能享受現代城市生活,又能留住綠水青山;努力爭取讓每個小鎮都能實現文化展示“四個一”的目標,即突出一個主題文化品牌、建設一個文化場館、打造一個小鎮公園、形成一個具有獨特文化肌理和建筑風貌的小鎮核心區。
(二)關于“加強財稅對歷史文化發展的支撐力度”的問題。
一是加大財稅對歷史文化發展的支撐力度。近年來,自治區財政廳積極統籌資金加大力度保護我區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據統計,2017年-2018年共統籌資金7174萬元,用于支持包括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在內的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同時,提高對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的補助標準,自治區財政廳從2008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9年的5000元,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從2011年的3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4500元。
二是重視財稅政策對特色小鎮歷史文化發展的支撐力度。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陸續批復了特色小鎮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維修、保護規劃、安防消防防雷等一批項目,爭取中央財政文物保護專項經費3000多萬元,有力推動了特色小鎮的文物保護利用。2018年底,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等5個小鎮成功列入廣西首批特色文化小鎮創建名單,原自治區文化廳于2019年對5個特色文化小鎮進行資金補助(每個特色文化小鎮補助20萬元,共計100萬元),補助經費現已劃撥到位。目前,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正在研究制定《文旅型小鎮創建工作方案》,擬對列入文旅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的創建單位給予經費補助并列入2020年部門預算。
(三)關于“協同各部門參與解決鄉鎮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針對我區基層專業技術人才招人難、留人難、待遇低、上升空間小等突出問題,2017年,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研究出臺了《關于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桂人社發〔2017〕60號)。自治區財政廳于2017年—2018年下達中央財政資金3254萬元,專項支持文化志愿者培訓、重點文化人才選送和扶持、“三區”文化人才培養等,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人才素質和業務水平,彌補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不足。
自201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以來,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先后開展了第三、第四和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評審認定工作。目前,我區代表性傳承人達到555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9人,組織舉辦了17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廣西培訓項目。下一步,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將結合文旅型特色小鎮建設工作,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和邊境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傳承人認定,并為符合條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爭取更多的支持和優惠政策;在原廣西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與服務質量標準評定專家委員會專家庫的基礎上,結合文旅融合的新要求,進一步擴充完善專家庫,為特色小鎮等工作儲備專家技術人才。
(四)關于“保護鄉土建筑群落,文化展示融入小鎮建設”的問題。鄉土建筑群落和文物,是當地傳統文化的載體,我廳一直開展傳統村落和歷史名鎮名村申報保護工作。截至目前,自治區共評選了三批自治區級名鎮17個(其中有9個鎮入選第一批至第七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自治區級名村51個(其中有29個村入選第一批至第七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共評選了三批共657個廣西傳統村落(其中有280個村落入選第一批至第五批國家傳統村落),累計爭取中央資金4.8億元。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也一直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要求各地對歷史文化名鎮的文物點進行調查登記,符合文物標準的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并選擇重要的公布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依法納入法律保護的范疇。如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已公布不可移動文物17處,其中公布自治區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部分已辟為紀念館、陳列館向公眾開放。賀州市昭平縣黃姚鎮的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成為當地的知名文化品牌,是外地游客到黃姚鎮首選之地,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下一步,我廳與文化和旅游廳將重點加強特色小鎮傳統特色民居保護,保護傳統特色民居的營造法式和建造技藝,保護特色小鎮的傳統建筑風格,保持與自然生態相協調、與民族文化相適應的小鎮風貌,形成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筑群落,特別是加強標志性公共建筑保護。保護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鎮門、戲臺、鼓樓、牌樓、牌坊、風雨橋、涼亭等,突出民族傳統特色。
(五)關于“多渠道宣傳展示,促進歷史文化傳承”的問題。
一是充分利用現有媒介資源,全媒體多渠道宣傳包括特色小鎮在內的廣西旅游資源。在報紙、機場、高鐵站等傳統媒介投放廣告的同時,在電視媒體開辟多個旅游專欄;投入近900萬元,分別與廣西電視臺、南方衛視、湖南衛視等媒體合作,聯合開設旅游類電視欄目和旅游扶貧欄目。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打造海外自媒體宣傳陣營,提高海外認識度。2018年,廣西旅游境外賬號共在Facebook和Twitter推文386篇,兩個平臺粉絲數量共達74萬人,在Facebook曝光2000萬次以上,在Instagram上傳360張宣傳圖片,谷歌總曝光3000萬次,在Youtube上傳的31部旅游宣傳視頻曝光達600萬次。
二是堅持均等化建設,推進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每年在全區建設1000多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截至目前,全區已投入24億元建設11522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廣西80%的行政村,覆蓋率位居全國前列。
三是積極組織全區各級院團、業余文藝團隊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2018年廣西“戲曲進鄉村”活動全年總計演出10984場,觀眾總人數達446萬人次,地方經費累計投入749萬元,共有1177個戲劇院團參加活動,演出惠及917個鄉鎮,覆蓋率73%;惠及6318個行政村,覆蓋率52%。
四是積極推進博物館建設。跟蹤指導自治區博物館、頂螄山遺址博物館的改建和建設工程,今后還將結合特色小鎮創建工程,指導文旅型小鎮創建單位結合自身特點,建設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展示和傳承當地特色文化。
(六)關于“發展特色旅游產業,打造地方節慶文化”的問題。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魂”,特色小鎮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內容,是廣西特色小鎮建設的考核指標之一。廣西特色小鎮培育強調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要著力進行挖掘,同時形成和打造小鎮獨特的產業文化,通過舉辦特色傳統文化活動和產業文化活動,建設活動場所、加強宣傳等方式發展特色小鎮的“特色”文化,展示當地的獨特文化魅力和產業文化特色,如一些特色小鎮里的蓮文化和蓮花文化節。
對于我區包括特色小鎮文化在內的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宣傳,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近年重點打造了“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化旅游消費品牌,并于2018年先后投入旅游發展資金800多萬元用于活動組織和廣告宣傳,全區各地開展了300多項文化旅游活動;2019年,圍繞“桂風壯韻濃”“民族體育炫”“相約游廣西”“e網喜樂購”“和諧在八桂”等五大版塊,組織了近千場文化旅游活動。同時,指導各地結合自身旅游資源及當地民俗、風土特色,因地制宜,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節慶活動或主題活動,如南寧的月月旅游節、欽州蠔情節、宜州劉三姐文化旅游節、賓陽炮龍節等。
衷心感謝你委對我區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19年8月28日